当前位置:首页 > 信息咨询 > 正文

拉深件的深度怎么保(拉深件的工艺性分析)

拉深件的深度怎么保(拉深件的工艺性分析)

拉深件的展开尺寸怎么计算 圆筒形拉深件的展开料的计算公式为 D0=√∑A/π,\x0d\x0a一般是将拉深件分成三部分面积来分别计算。即直圆筒面积+底部的圆角面积+底面...

拉深件的展开尺寸怎么计算

圆筒形拉深件的展开料的计算公式为 D0=√∑A/π,\x0d\x0a一般是将拉深件分成三部分面积来分别计算。即直圆筒面积+底部的圆角面积+底面圆面积。

按拉深件的用料展开尺寸,算落料面积(直径)。长加宽在加上钉头,就是开料的长宽加高在加上0.6个毫,就是开料的宽一般是开净板是这样算的。1.设备开动前将手打机油泵按规定加油。

拉伸模具设计时之一步就是要计算产品的材料展开尺寸,这里主要是根据材料的总体积不变法则来计算的。

这个件拉深过程材料流动不大,且主要在四个角流动,所以,可以认为拉深过程材料不被拉长。于是:料型为0.7*(384+24+24)*(244+24+24)=0.7*432*292 因为方盘底部棱线是圆角,可以计算退除。

怎样防止拉深件变薄和破裂

采用压料筋或拉深槛,同样能有效地增加径向拉应力和减少切向压应力的作用,也是防皱的有效措施。拉深工序中产生拉裂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:一方面是筒壁传力区中的拉应力;另一方面是筒壁传力区的抗拉强度。

让坯料在两平面之间顺利地通过。采用压料筋或拉深槛,同样能有效地增加径向拉应力和减少切向压应力的作用,也是防皱的有效措施。

为了减小拉深时的摩擦阻力,应在板料上或凹模工作部分涂以润滑剂;对变形量较大的拉深件,不能一次完成拉深时应采用多次拉深的 *** 。

控制凹、凸模间隙,一般去Z=(1~2)注意模具的润滑,拉深时要加润滑剂,可降低侧壁部分的拉深应力,也能减小模具磨损。采用压边圈进行拉深,可有效防止拉深起皱。

凹模和凸模相对圆角半径增加,其极变形程度会增加,凹模相对圆角半径取5mm~8mm时有利于防 止开裂。

拉深工序中的起皱,拉裂是如何产生的,如何防止?

主要 *** 是在模具结构上采用压料装置,加压边圈,使坯料可能起皱的部分被夹在凹模平面与压边圈之间,让坯料在两平面之间顺利地通过。

影响起皱现象的因素有:凸缘部分材料的相对厚度。切向压力σ3的大小。材料的力学性能。凹模工作部分的几何形状。

圆角半径大,压边圈压料面积不足,轻易产生失稳起皱;而假如圆角太小,材料在变形过程中进进凹模的阻力就会增加, 材料不易向内活动和转移,从而增加了传力区的拉应力,可能导致拉裂。

所以会起皱。可以探讨用以下 *** 解决:采用较大的压边力;采用较小的间隙;(以上措施会加重拉裂)采用多次缩径拉深(必要时中间退火)。只是抛砖引玉,其实我也很想得到高手点拨。

在拉深模中采用刚性压边装置或弹性压边装置,拉深时对平面凸缘部分材料施加压边力,能够有效防止起皱。 通过对拉深过程的应力应变分析,可近似认为筒壁部分受单向拉应力作用。

拉深模高度怎么限位

1、有预孔的翻孔模(1).抛物线形的翻孔凸模,以控制凸缘高度,凸模孔带台肩,采用无预孔的穿刺翻孔模。我不知道模具安装闭合高度限位块。凸模端部取60°锥形,翻孔凸模和凹模结构要点:对比一下模具安装闭合高度限位块。

2、之一种采用特定的定位板。第二种是凹模上加工出供半成品定位的凹窝。第三种为利用半成品内孔,用凸模外形或压边圈的外形来定位。此时所用压边装置已不再是平板结构,而应是圆筒形结构。

3、限位套是用于限制冲模最小闭合高度的管状零件,一般套于导柱外面。限位柱是限制冲模最小闭合高度的柱形件。定位销(板)是保证工序件在模具内有不变位置的零件,以其形状不同而称为定位销或定位板。

拉深的工艺问题

拉深件的拉裂一般都发生在危险断面。防止拉裂,一方面要通过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,提高筒壁抗拉强度;另一方面通过正确制定拉深工艺和设计模具,降低筒壁所受拉应力。

防止拉裂的措施:一方面要通过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,提高筒壁抗拉强度;另一方面是通过正确制定拉深工艺和设计模具,合理确定拉深变形程度、凹模圆角半径、合理改善条件润滑等,以降低筒壁传力区中的拉应力。

拉延工艺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:起皱:一般压延力不够。开裂:压延力不够起皱后开裂及材料抗拉强度不够。

拉裂最危险的部位是侧壁与底的过度圆角处,当拉应力超过材料的抗拉强度时,此处就会被拉裂,防止可以从一下措施:选择合理的拉深系数。凹、凸模的转角处必须有圆角,以使材料在此处容易流动。

主要 *** 是在模具结构上采用压料装置,加压边圈,使坯料可能起皱的部分被夹在凹模平面与压边圈之间,让坯料在两平面之间顺利地通过。

求矩形拉深件的极限拉深比的算法

1、计算出试验中的实际极限拉深比βrc1max=25;βrc3max=0;βrc9max=6。不论rc大小,对于圆筒拉深来说,上述拉深比几乎都是难以实现的。

2、dn-1——拉深前的直径(mm)t——材料厚度 筒形件拉深系数即为每次拉深后圆筒形件的直径与拉深前坯料(或半成品)直径之比。

3、拉深件的总拉深系数等于各次拉深系数的乘积。如果m取的过小,会使拉深件起皱、断裂或严重变薄超差。极限拉深系数[m]从工艺角度来看,[m]越小越有利于减少工序数。

4、圆筒形拉深件,坯料为圆盘,拉深前圆盘的体积等于拉深后筒、封头、草帽边的体积和。假设拉深过程,材料壁厚不变,坯料圆盘的直径可以计算。实际情况下,材料壁厚变化很小,计算还是比较可靠。

最新文章